在大型的文藝活動,特別是在大型的戶外演出中,我們通常需要一部輸入單元足夠多,輸出單元(包括編組輸出和輔助輸出)要盡量多,操作界面易記,容易掌握,功能強大的調音臺來作為現場的擴聲控制。然而,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的問題:舞臺的每個樂手,或演奏的每個聲部都要求有單獨的監聽;在同一臺晚會中飲食不同國家,不同種類,風格不一的節目源,他們對舞臺監聽的要求各不相同,而此時調音臺所能提供的監聽數量基于輸出路數不足或其他因素又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
我們知道,在高質量的戶外演出中,調音臺和處理設備一般放在正對舞臺的觀眾席中,功放在離氣揚聲器最近的地方。這樣的布局有利于音響師及時發現聲場的變化,音響師對現場氣氛的掌握比較直觀,功放的線路損耗也減為最小。但此時的信號傳輸卻是個大問題,因為要穿過觀眾區,電纜的鋪設要盡量少,如果此時按上述要求,一個搖滾(或流行)樂隊每個樂手要求單獨監聽的話,調音臺,功放就要輸出8到10路信號,這還不算主擴聲信號。要知道傳輸電纜的資源利用是十分珍貴的。另外,舞臺監聽和主擴聲在功能上是兩個獨立的音響系統,當我們遇到上述情況時,由于主擴音響師距舞臺較遠,舞臺上的聲場變化、音色布局都不得而知,即使有故障發生,音響師也是一頭霧水、無暇顧及。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并機 ,通常,我們在調音臺資源不夠(即輸入、輸出滿足不了要求),會把多個調音臺并在一起使用,也會把一個調音臺的多路信號進行混縮,然后傳輸給距離較遠的主調音臺進行擴聲。這樣也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是,通常意義的并機存在著一個核心問題:兩個調音臺不能進行分別控制,一個調音臺音色的改變勢必改變另外一個調音臺的音色。即兩個調音臺存在著主、輔關系。
在實踐中,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只需一條音頻綜合電纜和兩部型號和功能相等的調音臺即可!我們使用音頻電纜時,一般都只是用到了把信號進行傳輸這一基本功能。其實,音頻電纜還可以象信號分配器一樣把一個信號進行多個分配:音頻電纜兩端的接線盒上,有三種輸入方式——卡依公、卡依母、6.3直插;我們把一個信號注入任何一個輸入端口,由于這三個端口是并聯方式,所以在一個電纜兩端,同一序號下的輸出接口就有5個。利用這5個并口,在電纜兩頭各裝主控調音臺、監聽調音臺一部,各自提取信號。主控音響師和舞臺現場音響師在自己的調音臺實行各自的補償、放大和分配。這樣不僅解決了調音臺輸出路數不足,解決了分區監聽,還解決了信號傳輸中的各個問題,真正實現了調音臺并機對接。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百科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