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年隨著國內演出“禁奢令”的推行,舞臺美術方面的耗資一直頗受非議。曾有媒體報道,某年某春晚主持人一套裙子價值30萬元,而舞臺置景動輒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人民幣。舉辦一場專場演唱會同樣耗資巨大。很多舞美裝置不能模塊化、標準化重復使用,結果造成極大浪費。
“在商業演出活動中,必要的舞美投入能夠吸引更多觀眾,促進文化消費,并且商業化劇目演出的舞美投入往往是可以多次使用的。通過商業良性循環,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消費。因此,應當鼓勵商業演出,引進西方劇場模式,杜絕表演及舞美設計趨同化,提倡舞美多元化且量力而行地投入,鼓勵主題性演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國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主任李威表示,曾經國內演出很大部分是節慶晚會,舞美布置是一次性的,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也認為,舞美設計發展到今天,勢必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非實物影像材料,來替代傳統舞美置景的手法。其目的之一也在于減少制作物料的浪費。
“利用燈光和投影代替物料的布景就是未來。”著名的捷克舞臺設計家約·斯沃博達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這個預言,正在舞臺綜合創造中全方位地得到兌現。從一個視角說,科技的魅力,越來越展示自己創造的生命力,越來越成為藝術創造不可或缺的伙伴。
“小而精的舞美制作,其實有更大的可開發空間。”資深舞美師陶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市場基礎擺在那兒,就看創意如何發揮了。”有數據顯示,經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演藝設備市場規模放大效果凸顯,預計到2015年,我國演藝設備市場將達2200多億元。逐年上升的演出場次和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舞臺藝術文化消費,為市場提供了必要的消化力。“觀眾對于原本單調的舞臺視覺呈現已經近乎審美疲勞,需要更新鮮的視覺感受。”
“近年的演出市場環境并不理想,需要演出制作方拿出更賣座的產品。如果演出方要降低成本,就要更多依靠可重復使用且方便巡演運輸的燈光、影像等技術。不能再將大量資金用在置景和道具上,也就是說錢必須用在刀刃上。”洪偉表示,“從國際演出市場看,舞美是舞臺藝術和舞臺技術的最佳融合點,是推動舞臺藝術創新的重要方面。融合越來越多現代高新技術的舞美制作,是激發舞臺藝術感染力、影響力,甚至是創新舞臺敘事方式的爆發點。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空間技術的舞臺應用,都會催生嶄新的舞臺表演形式和表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