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部委聯合發布了首份國家級層面的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對此前一些地方“大干快上”,一味追求硬件建設“高大上”等做法予以糾偏。評價指標改變了以往一些地方建設智慧城市重硬件的導向,超一半的評價內容圍繞惠民服務、市民體驗。
“智慧城市”是真是假?
三部委首次聯合組織評價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2010年前后進入中國的。公開數據顯示,到2014年底全國至少有400多個城市試點智慧城市,在今年初的博鰲論壇年會上,住建部前副部長仇保興也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走錯了路,發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
據了解,針對這一現狀,11月22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和國家標準委共同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務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的通知》,明確今年將首次組織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
12月2日,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就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召開專家座談會。
據介紹,在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的設計中,不再單純考量平臺、硬件建設,而是重點突出信息化技術在城市應用效果、民眾感受的評估,有超過一半的評價內容是圍繞惠民服務、市民體驗進行的。
其中,通過發布調查問卷請市民為智慧城市建設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性進行打分,是在近年智慧城市評價中首創的做法。
這一導向得到多位專家的認可。“建設智慧城市重點解決3個問題:民生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城市病提前到來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說,建設智慧城市如果離開了“人”的體驗,就是“為了信息化而建設信息化”。
“智慧城市”建設亂在哪兒?
光看硬件不看效果
在座談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和業內人士也談到此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和亂象。
“過去幾年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做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平臺的工作,也有很多探索和創新。”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談道,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一些地方各自對“智慧城市”有著不同的理解,結果“打亂仗”,有的地方過分注重硬件投入,甚至超出地方財政承受范圍,較少考慮投入后群眾的感受。同時片面追求“高大上”,對一些好的經驗也不夠重視。
湖南省一個地級市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人員也坦言,以硬件投入來評價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導向,欠發達地區、基層政府并沒有這樣的財政實力。
“有的公司專門打著智慧城市的概念,找地方政府、領導匯報,簽約剪彩之后,項目就沒有下文了,老百姓根本沒有感覺。”上述人士說。
此外,在大部分地市,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還處于“多龍治水”的狀態,“各部門只跟著部委辦局走,最后市縣層面建立的考核評價體系也是亂的”。在他看來,部委聯合發布統一的評價指標,相當于確定了一個統一的“指揮棒”,讓地方更明晰地看到“真的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和手段,糾正以往的問題和偏差。
據了解,在此次部委聯合組織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后,也將挑選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給予政策支持、推動經驗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