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香港舉行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7全球論壇”上,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一席“只有成為先烈的勇氣,才有成為先驅的可能”的發言, 使得其整場發言備受矚目。
在題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與智能制造機遇”的主旨演講中,李東生分享了關于中國企業走出去、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創新發展等諸多看法。李東生稱,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近二十年,特別是加入WTO以后的15年,國際化進程正在加速。正是抓住了這一發展機遇,中國企業實現了從模仿到創新再到局部領先。對于中國企業特別是制造業而言,要不斷夯實自身工業基礎,抓住轉型升級的有利契機,重視技術創新加快發展,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方可在新的一輪全球經濟調整中脫穎而出。
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探索的先行企業之一,TCL2004年成功收購法國湯姆遜的電視業務,以及阿爾卡特手機業務,被評價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今回首這兩場標志性的并購,李東生堅持認為是完全成功的。
“從過去十五年TCL發展的軌跡看,盡管前期我們遭遇了很大困難,但國際化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6年TCL成為全球彩電的第三大廠商,位列三星、LG之后,我們把所有日本企業都干掉了。手機業務也正在全球取得了迅猛發展,如果沒有跨國并購,我們的手機業務可能就不存在了。”李東生說。
在李東生看來,正是由于那兩場并購帶來的資源和技術,使得TCL一直保持在電視機和手機這兩個行業中的優勢并受益至今。數據顯示,TCL的年收入已連續三年超過1000億元,其中海外占接近50%。
制造業乃國家之本,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興起,將帶來全球制造業格局的巨變,未來的制造業將向互聯、互動的智能制造轉型。
在演講中,李東生表達了對于智能制造的看法。他認為,智能制造的基礎是中國工業能力,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產品技術、工業技術、產業規模以及基礎核心產業等方面都已經達到全球領先。這為中國智能制造提供了基礎平臺,如果沒有這個平臺,空談智能制造就是無源之水。因為只有工業能力日益強大,智能制造建立起領先優勢,才能支持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開辟出新的天地。
在李東生看來,很多企業都有不少自動化設備之后,就宣稱自己是智能化工廠,就是智能制造,其實不盡然,這當中有很大的分別。智能化意味著機器自己就可以判斷和處理工藝流程,它能進行邏輯思維的自主判斷;而自動化則是每一次都精準地重復著同一個動作。自動化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而智能化能夠提高工藝水平。
此外,李東生認為,智能制造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一步跨到智能化,一定是智能化+自動化,通過智能化,使產品的工藝精度和質量進一步提高。但不可能也不必要所有設備都智能化。因為智能化投入非常大,必須控制投入成本。
李東生表示,中國制造2025是整個中國產業競爭力提升30年計劃的前10年,從這個定位來看,中國智能制造實現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構建智能制造體系方面,李東生深入地剖析了智能化的優勢。他表示,智能制造的要點之一在于大數據的支持。智能制造借助大數據可以做出智能判斷,并且具有非常強的能力,因而能夠自動判斷并代替人工。智能制造建立之初,要把所有的工藝程序輸入進去,形成起始標配,在這個過程中,機器還要進行不斷的學習,不斷地積累大數據,從而形成的自我學習認知判斷的能力。
李東生以圍棋的人機大戰為例,生動地進行了說明。他表示,機器之所以能夠戰勝人類,就是因為機器通過巨大的數據庫,具備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進行圍棋人機大戰的計算機非常強大,把所有棋手走過的招法都儲存到計算機里面,不管走哪一步它都有n個選擇方案進行應對,然后從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應對方案。
“所以人類是搞不過機器的,以前之所以人類能戰勝機器是因為機器的大數據能力還不夠強,隨著未來發展,機器大數據能力的積累和處理能力會越來越強,人類再與機器下棋一定是輸的。而工業智能化背后也一定是大數據在支持。”李東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