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荷蘭跨國企業飛利浦(Philips)2月1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中區聯邦地區法院遞交訴狀,聲稱中國電子制造商TCL銷售的4K電視侵犯了飛利浦三件專利,涉及背光和串流保護技術。
飛利浦在訴狀中稱:“TCL過去及持續至今的設備銷售行為故意侵犯了飛利浦的涉案專利,并且未經允許利用飛利浦的專利技術獲取巨大利益,卻沒有給飛利浦任何賠償!
飛利浦表示,自2012年以來已就專利侵權問題向TCL包括TCL最高管理層多次致信,但TCL未作出回應。“自了解涉案專利及開始侵權以來,TCL并未減少侵權,反而增加了侵權!
事件分析:
依據于網絡公開信息,此次飛利浦訴訟TCL多媒體是基于飛利浦北美分公司所擁有的三項專利(US 9,590,977,US 10,298,564,US 7,052,152B2),涵蓋了用于高帶寬數字內容保護的技術和背光硬件結構的技術。其中US 9,590,977,US 10,298,564 是高帶寬數字內容版權的保護標準,用于認證授權內容的本地化檢查技術。US 7,052,152B2 是基于二維LED矩陣的薄膜激發背光技術。
針對于與LED 背光產業息息相關的薄膜激發背光技術,飛利浦的US 7,052,152B2采用二維陣列的單色或白色LED,通過漫射激發磷光涂層薄膜蓋板。在專利中詳細定義了LED的各種電學聯結方式和特性,以及各種熒光粉的顏色轉換技術。從背光結構角度講,以量子點薄膜激發方式的背光技術也涵蓋在此專利覆蓋范圍內。若最終訴訟成立,必將會對行業發展產生相當影響。
目前,尚無公開報道闡述飛利浦提出此次訴訟的正式訴求,但據推測應包括判令TCL支付賠償金,以賠償侵權帶來的損失。當然飛利浦還可能請求判給永久性禁制令和未來的強制性特許權使用費。對于賠償金部分,確切的賠償金額將在該案開示程序中確定并在審判中證明。費用比例應該會依據TCL 在北美地區的銷售及專利生效時限內推算已銷售產品數量,從而核算使用費率。對于特許許可使用費,則會在專利有效期內,針對未來銷售的的產品,按比例收取許可使用費。參考近年相關行業訴訟案件,可以預見費用額度會是相當客觀的數字。進一步飛利浦還會提出請求判給永久性禁制令的訴求,從而禁止TCL在北美地區銷售涉嫌侵犯相關專利的產品。
背光行業發展趨勢及專利布局
從飛利浦訴訟TCL的案件可以看出,隨著背光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個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日趨增強,今后我們會看到更多類似訴訟案件發生。特別是對于擁有專利主導位置的行業從業者更會利用自身專利優勢進而影響市場發展。
在這一事件背后,還有一家企業值得注意——原飛利浦LED 部門,于2016年從飛利浦剝離獨立運營的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B.V.(中文名:亮銳)。亮銳通用照明業務部曾推出突破性LED背光產品, 被應用于世界首臺LED背光電視,其發明創造的直下式背光技術也廣泛應用于當下主流產品。
自1990起,亮銳公司在基礎晶圓制程工藝、大功率芯片技術、封裝工藝、熒光粉技術等多領域開發創新,在全球范圍內申請并獲得專利超過20,000項。同時,亮銳公司與LED同業公司,包括歐司朗、日亞、科銳及豐田合成等公司進行交叉授權,使得亮銳公司在業界擁有明顯的專利優勢地位。我們具體來看看亮銳在直下式背光技術上的專利布局。
目前,其擁有的廣域延展性透鏡設計專利,作為直下式背光技術的基礎性專利,正在被廣泛應用與主流背光顯示器模組產品。除此之外,亮銳公司在針對此次飛利浦訴訟案中使用的二維LED陣列熒光粉激發式的背光結構,也具有有針對性的專利覆蓋部署。
而早在2003年,亮銳公司(前身為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就與Sony 合作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直下式背光電視,并且保有該專利至今。該專利針對于直下式背光的透鏡外觀設計,光延展性、偏光角度,以及背光模組的結構設計都進行了詳細的定義,為直下式背光產業劃定了行業標桿。
亮銳作為飛利浦原有LED部分,在專利上仍舊與飛利浦在背光硬件結構,熒光粉設計及生產,光學透鏡設計及性能指標上保持多項專利交叉授信關系。對于諸多飛利浦所持有的的專利,其實為亮銳開發并備案的。因此不可忽視亮銳公司長期在背光上的專利布局。這也為飛利浦訴訟TCL多媒體的專利案,最終會給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多了一份懸念。
總結
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國貿易爭端日趨激烈,對于高清電視此類生產及品牌集中度高的行業,中國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占有率日趨增長。但是由于早年自身研發投入少、積累薄,因此在國際競爭中專利地位并不強勢。在此背景下,國際品牌依仗自己手中積累多年的專利優勢,打壓競爭對手,維護市場地位是必然趨勢,我們也將會看到越來越多此類專利訴訟案件的發生。對于本土企業在基礎構架技術上加大研發投入,申報并取得更多創造性專利,是未來規避專列風險的重要途徑。同時,保持與產業鏈中不同層面的專利持有公司保持良好的溝通與積極交流,用更專業的合作達成多方共贏,共同拓展市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