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數碼行業的發展趨勢:硬件的未來是軟件、軟件的未來是網絡、網絡的未來是智能化。
對于高傲的專業音頻行業,大部分硬件廠商還在探索軟件化,但有幾家已經邁出網絡化的步伐,其中走得更遠的,應該是 MOTU,國內也叫“馬頭”,他們有更深的網絡化思考,因為——
MOTU 的基因跟同行不太一樣
班底來自.. 麻省理工學院
93個諾貝爾獎得主不算什么..
學校還出了“互聯網之父”
不搞網絡都不好意思見老同學
當然,為了能混入音樂行業,MOTU 還有不少員工來自伯克利音樂學院...
憑借剛上市的 M 系列,MOTU 終于重回大眾視野,公司首次做這么入門的產品,戰略很成功,在 Focusrite 和 PreSonus 統治的入門市場搶走一大塊肉,不過我猜工程師們心有不甘,畢竟——
他們的核心技術是網絡化聲卡
AVB/Pro Audio產品線
目前 MOTU 聲卡分三種驅動軟件:M 系列一個驅動、“Audio”產品線 (現有 10 個型號) 一個驅動、而 AVB / Pro Audio 產品線 (17 個型號) 是另一個驅動——并且代表了 MOTU 的新一代聲卡技術,我們今天會評測其中一款:
Ultralite 系列(半機架)
可以看成是 M 系列的“完整版”
M 系列發布之前,Ultralite 是 MOTU 的當家明星,2017 年升級到第四代 MK4,現在評測有點晚,不過我們的重點是——軟件部分。如果你感興趣 MOTU 的 1248、624、16A/8A,它們只是接口和音質的不同,操作都是同樣的網絡化軟件。
評測前得提醒一下:前方高能
慣例要先放官方視頻,不過 Ultralite 視頻太水 (視頻教程卻很細致)... 估計麻省人覺得不重要吧..
(所有圖片點擊放大)
對比一下各型號參數吧 ~
橫向對比的時候我才發現,UltraLite MK4 很難找到競爭對手 ——
它濃縮了 1U 大聲卡的接口數量
同價位沒有這么多接口的
很合理的推測是,同樣的價格不可能有產品贏得所有的優勢,這么密集的接口就不得不分攤成本(尤其是模擬接口),因此 UltraLite MK4 的官方輸入動態只有 112dB,畢竟是八路模擬輸入,不過這里依然有驚喜:
主輸出的動態達到 123dB
而且 5 組輸出都是 123dB
現在萬元聲卡的趨勢是將成本花在主輸出,也就是用其中一組輸出來“跑分”,其他輸出的音質都打折扣,所以 MOTU 的做法真是太“老實”了...主輸出和 Line Out 只有功能不一樣,音質沒區別。
如果你實在挑剔輸入音質,并且有更多預算,MOTU 還有更高端的型號—— 624。
624 的輸入動態有 118dB
這讓 624 取代 UltraLite 成為了 MOTU 半 U 型號的旗艦,雖然模擬輸出比 UltraLite MK4 少兩組,但能滿足大部分錄音制作的需求 —— 6 路輸出已經可以做 5.1 制作(如果擔心環繞聲音量控制,MOTU 有個功能是開啟系統音量控制,用鍵盤操作)。
雖然 MK4 沒有同類對手,只好勉強找 Steinberg UR-RT4 作為對比,UR-RT4 和 MOTU 624 的測試成績來自俄羅斯 IXBT 網站。
MOTU 的這次評測體驗非常奇特,這家公司的想法確實與行業主流不太一樣..
他們好像完全不在乎產品推廣...一套沉悶的外殼用 20 年...怎么會想到用網頁端來控制聲卡呢(隱約感覺這是未來的趨勢)?貌似沒有任何改動就把調音臺縮小成了聲卡... 還有那個逆天的超低延遲是怎么回事...
麻省理工團隊確實骨骼驚奇
對 UltraLite 感興趣的應該都專業的音樂人,所以結尾我們要假裝給一點專業意見:
• 不用在意聲卡是否 USB-C 接口,目前 USB-C 聲卡都是跑成熟的 USB 2 協議,我們一直是用綠聯的 USB-B (方口) to USB-C 轉接線直插筆記本,各家的聲卡鍵盤都穩定;
• 美國工程師不可能用中國的瀏覽器去測試,所以別用國產瀏覽器操作,另外網頁端的控制界面貌似不能用 GPU,主要靠 CPU 運算,感覺起碼要上到 i5 才比較順暢;
• 蘋果系統里感覺 Safari 比 Chrome 更省資源,尤其是 Safari 不在前端窗口顯示的時候;
• 超低延遲需要足夠的 CPU 支持,而且即使你用 64 Buffer 也比其他家的 32 Buffer 更快;
• MOTU 的調音臺通道條沒有 Preset,不夠傻瓜化,你需要自己做一些 Preset 方便日后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