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的設計就是低頻的設計。這實際上是指箱體的內容積與單元工作之后所產生的振動之間的關系,它與低頻的能量、質感的表現有直接的聯系。
至于中高頻,雖與音箱前障板的形狀有一定的聯系,但與分頻器的關系會更大一些。
早期的箱體大都是木質結構,并不像如今般使用如石板、金屬、大理石等豐富多樣的材料制作箱體。為何現在箱體的材料有這樣的多樣性呢?目的是為了降低箱體的呼吸效應。由于木質箱體的呼吸效應十分顯著,所以現如今箱體的材料越發多樣。
從仿生學的角度來看,胸腔隨著人們的呼吸總是在不斷地放大與收縮。
而單元在箱體上的運動則類似于人們的呼吸。隨著“呼吸”,箱體剛性減弱,箱體的內部壓力也隨之降低。
換一個角度來看,內部的壓力非常像一只彈簧,當彈簧緊的時候,反作用力就比較強,低頻的力道也會顯得強一些。反之,如果彈簧比較松的話,低頻的力量也會隨之減弱,聽感上會較為松散。
所以不同強度的材料,不同大小的容積,對低頻的表現有直接的影響。這也使得市面上制作箱體的材料出現多樣化。
木質材料來自于自然界,它的諧振相對來說也較為自然。老一代的音箱設計師對這類材料有深刻的認識,可以說是運用木質材料的高手。
在中國發燒友的心目中,很多名箱都是木質箱體制作的,如3/5a之類的音箱。
用木質材料制作的箱體也因其具有一定的“呼吸效應”,所以低頻相對柔和。
如果希望低頻更具爆發力,則會選擇強度更高的材料,以此來提高彈簧效應,這會使低頻更具力量感。
在木質材料中,也有多種不同的選擇。比如中纖板、高密度多層板和石墨板材等等。
這些材料的強度各異,所制作出的箱體彈簧效應自然也是不同的,箱體的諧振頻率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過去我們常常見到,一些木質箱體中會涂上瀝青之類的材料,這樣既可以增加箱體的阻尼,也可以改變或者是降低箱體的諧振,以使聲音的表現更為清晰。
所以對材料不同的認識、不同的使用方式當然會帶來不同的制作結果。
使用剛性材料制作箱體的設計者,通常希望能夠準確地還原唱片所帶來的信息;而用木質材料制作箱體的設計師,通常認為木質材料更接近樂器和自然界的聲音,使用木質材料制作的箱體會使音樂的表現更加和諧。
于是在箱體的制作上,基本上形成了兩大流派。
所以不同的材料制作的箱體,各有特點。
但如何把材料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又盡可能地避免不足,這需要經過反復地實踐,也需要一定的悟性。
所謂悟性,是需要對聲音和材料之間的關系有深刻的理解,不能單純地為使用材料而使用材料。
在我們所接觸過的音箱中,有一些是使用了金屬材料的,也有一些使用了硬的塑料。這其中有部分產品箱體的不良諧振相對更為嚴重,對聲音的準確還原以及自然而和諧的表達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
從理論上而言,金屬材料制作的音響器材,惰性越強越好,諧振頻率越低越好,材料相對越厚越好。
多能仕參考one的Lp轉盤,是給我印象深刻的一款出色產品,在多種金屬材料中又加入了鉛粒,使其具有極強的惰性。作為一個軟盤,不但中高頻具有極好的連貫性,中低頻也有相當的權威感。可惜,這已是一代絕響了。
如果金屬箱體采用的材料比較薄,諧振點就會比較高,也就是說惰性不夠強,很容易引起某一些“共振”,對諧振的控制反而不如制作較好的木質箱體那么自然。
所以不要簡單地認為,金屬材料有較高的強度,諧振頻率就一定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家都聽過寺廟的銅鐘發出的聲音,因銅鐘的自身材質比較厚重,所以它所發出來的聲音是渾厚深沉的,非常具有能量感。
而同樣材質的銅鑼、銅镲等,隨著厚度的降低,所發出的頻率就會升高,聲音會顯得清脆明亮很多。所以對金屬材料的惰性要有正確的認識。
諧振頻率是越低越好的,相對而言,鑄造的金屬板材比彎曲的金屬板材諧振頻率低一些,厚的比薄的低一些,多種混合材料比單一的材料也要低一些。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在不同的箱體中增加不同的阻尼材料,形成三文治結構。這實際上是要降低和分散諧振點,使音樂信號的還原不受箱體諧振頻率的干擾。
所以金屬制作的箱體既要講究材料,也要講究厚度。可惜某些設計人員對這方面重視不夠,箱體使用的材料偏薄,這類音箱相對于制作良好木質箱體而言,音染是更為嚴重的。
早期的音響設計師由于沒有那么多的材料可選擇,所以制作箱體只能以木質材料為主,在反復的實踐中對木質材料的使用有更多的心得。因此,那一代的大師,對木質材料的使用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都是“玩木”的高手。
他們所制作出的箱體,利用箱體的諧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聲音的能量,讓箱體的有益諧振和音樂的信號融為一體,使聽感上更為悅耳。
在中國發燒友的心目中,這類的音箱通常被打上了“有音樂味”的標記,而高剛性的音箱則被列入了“高還原科技類”。其實這二者并不矛盾,都是為了準確生動自然地還原音樂,只是有的做得好,有的玩得差罷了。
在我們銷售的音箱中,愛因斯坦與BH的兩位老板對箱體材料的認識并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間互相地欣賞。
愛因斯坦的老板在運用金屬材料制造箱體的同時,還用了不同的阻尼板,這實際上是一種三文治結構。 他還認為,金屬箱體材料的厚度必須要達到15mm以上,且必須是鑄造的,才能夠有效地降低金屬材料的諧振點。
德國的冠廷雖然是木質箱體,但是聽起來毫無“箱聲”,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沒有的。只是該箱體的諧振與音樂完全融為了一體,而不形成任何有害的“干擾”。
在聽感上,無論是金屬音箱還是木質的箱體,如果能夠明顯地感覺到有某些“箱聲”:
實際上是箱體某些諧振頻率對音樂的信號造成了干擾,讓人的聽感上覺得不太自然。音色準確性和質感的還原也都會有所下降,尤其是中低頻的分析力與層次的表現力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
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經歷,這個經歷加深了我對箱體運用技術上的一些看法。
BH老板曾為我們山東的客戶制作了一對12米長的低音箱。這對箱,開口3米多高,像一面墻。它是沒有分頻器的,內部也沒有任何的吸音材料,利用了箱體的長度和開口的尺寸作自然濾波,是低頻下潛到16赫茲。而箱體的制作材料用的僅僅是20mm左右厚的鋼琴響板,它由12個大小不同的箱體組成,每聲道使用了2只18寸的低音單元作推挽工作。
在安裝這對低音炮以前,我不禁擔憂:
如此碩大的箱體,2只18寸的低音單元作推挽運動所產生的氣流是何其強大,所產生的振動又是多么可怕?每聲道12米長的箱體共存于一面“墻”內,彼此地干擾和振動,難道不會使低頻亂作一團嗎?
我們的擔心顯然是多余的。安裝完之后,低頻的能量與力道、厚度與干凈的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當我們的身體隨著我們坐的沙發因低頻侵襲而抖動的時候,不僅我們的聽覺被低頻所征服,我們的身體也完全沉浸其中,而我們聽不到一點箱體的共鳴對低頻所產生的干擾。這讓我不得不折服,玩木頭玩到了這樣的境界,不僅僅是高手中的高手,可以說是一個天才。
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換一個人,無論他用什么樣的材料,還能夠達到這樣出色的效果嗎?
分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
對材料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力學結構上的運用,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經驗,既需要悟性,也需要反復地錘煉,最終才能夠把握。
注:BH的老板又為福建的資深燒友打造了一個對16米長的號角低音箱,面積達到了30平米,以后會有跟蹤報道。
材料工業的發展,為箱體制作提供了一些捷徑。但是從經驗和實驗的角度來講,也因為方便,讓某些設計師缺少了“玩物”的機會,當然也相應地減少了一些經驗的積累,而降低了對材料特性的近一步認識。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在組建音響系統的過程中,既要聽其分析力,也要聽其音色還原的準確性,還要聽其能量感與反應的速度。
如果這些方面都能達到你的要求,就無需過分在意箱體是由何種材料制成的。
在選擇音箱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發燒友會用手去敲一敲箱體。
實際上就是敲箱體所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判斷箱體所發出的諧振頻率。
在木質箱體中,這種判斷要相對容易一些。一般來說,敲擊箱體時能夠聽到干凈的木質感的聲音或者接近于“無聲”,也就是感覺上聽到的是板材本身的聲音,而不是箱體震動和共鳴的聲音,這類箱體制作都是相對成功的。
如果在敲擊當中能聽到“砰砰砰”的箱體共振聲,通常這樣的共鳴聲對低頻的清晰度和層次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我們說,音箱的設計實際上是低頻的設計。唯有低頻有良好的表現,才能夠使音樂的整體的整體表現有著良好的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