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的與眾不同,從攝影機上就可以體現。影片采用詹姆斯□卡梅隆自主研發的3-D攝影機進行拍攝,而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歷經多年。早在2000年的時候,卡梅隆和拍檔文斯□佩斯就開始在索尼的支持下開發一套新攝影系統,這種系統使用兩臺索尼HDCF950 HD攝像機進行拍攝,目的是創造出具有立體實感的環境,這便是后來的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系統(Fusion 3-D Camera System)。在2003年二人合作的IMAX電影《深淵幽靈》中,這項技術首次得到應用。隨后,卡梅隆還讓同行幫他測試這套技術,著名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在《非常小特務3D》和《立體小奇兵》就進行了嘗試,之后絕大部分的3-D立體電影也都是采用這種方法拍攝的,如《地心游記3D》、《麥莉□賽勒斯演唱會紀實》等。在過去幾年中,卡梅隆不斷在對這項技術進行完善,使之呈現出更強更動感的立體效果,而同時又不會令觀眾頭暈。隨著多次實驗與應用,這項技術日漸成熟,最終被運用到《阿凡達》的拍攝中。
拍攝中的完美預覽技術
《阿凡達》60%的畫面都是全CG效果,因此在拍攝中,真人表演與最終的CG畫面必須契合得天衣無縫才行。為了達到這個條件,卡梅隆專門開發了一種虛擬攝像機,以便在拍攝真人表演時能夠更準確的進行預覽,這種攝像機可以實時觀察演員的動作與虛擬世界的交互,而讓導演即時調整和指導每一場戲。在演員表演的同時,他就可以通過一旁的LCD屏預覽到演員"化身"為近3米高的藍色納美人行走在潘多拉星上的畫面效果。
據卡梅隆介紹,這項新技術渲染出來的畫面更具直觀性、可視性,能讓制作人即時看到現場表演鏡頭中的虛擬背景是什么樣子,精確的判斷想要的最終畫面。"它就像一個強大的游戲引擎,如果我想在空中飛或是改變視角,我立刻就能辦到。我還可以把整個場景變成50:1的模型布景,在里面穿梭。" 卡梅隆如是說。工作攝像機協同"動作捕捉"與其它影片不同的是,《阿凡達》運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時,除了需要演員在拍攝時穿上布滿捕捉點的緊身衣褲外,影片攝影棚內還同時架設有一套"協同工作攝像機(Simulcam)"來完成此工作。這套系統由布滿在攝影棚頂部的140個數字攝像機組成,形成一個捕捉舞臺。攝像機通過追蹤現場LED燈打出的近紅外光譜的反射,將捕捉到的數據傳輸到一套系統中,再將光譜的反射與演員的運動進行組合分析,得出整個鏡頭的立體模型。之后,這些數據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計算機處理,從而令CG場景呈現出高度擬真的效果。
記錄稍縱即逝的表情
在《阿凡達》中,有60%的鏡頭都采用了"表演捕捉"技術。"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 Workflow)與"動作捕捉"非常相似,區別在于前者能夠完全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甚至于面部表情,將真人演出影像與電腦動畫結合,令動畫人物的造型與表情更接近于真人。演員甚至可以自由套進不同角色中,與不同身份的角色結合,創造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阿凡達》使用了創新的面部捕捉頭戴設備(Facial Capture Head Rig),在每個進行"表演捕捉"的演員頭上佩戴一套攝像裝置。這個頭戴裝置的核心便是一個離演員面部只有幾英寸距離的微縮高清攝像頭。它能用廣角鏡頭記錄下演員面部最微妙的表情變化,將演員95%的面部動作傳送給計算機里的虛擬角色,使得最后由電腦生成的CG角色與真人演員無異。
在CG世界中運鏡自如
在捕捉好真人演員的表演之后,卡梅隆回到他的工作棚,開始了"沒有演員的拍攝"。我們看到卡梅隆舉著他開發的虛擬攝像機,在棚里扭來扭去,仿佛一個人在跳舞一般。其實,他是在完成一項十分重要的步驟。
原來,由于《阿凡達》60%的畫面都是CG制作的,使得傳統實景拍攝的手提攝影、搖臂攝影等設備表現出了很大局限性,而卡梅隆運用自己開發的虛擬攝像機解決了這一問題。使用這個虛擬攝像機,不但可以預覽已經結合了演員表演和虛擬場景的畫面,還能鋪設出導演想要的所有鏡頭運動。在這個過程中,運動軌跡能夠被系統捕捉下來,并合成到后期的畫面處理中。依靠這套神奇的設備,卡梅隆使自己在CG世界中運鏡自如,讓畫面呈現出仿佛實拍一般的動感。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