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影網資訊】仿真、理論研究和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三種方法,并且隨著高性能計算(HP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等技術的發展,數字仿真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視化是幫助科研人員處理分析、理解仿真結果數據的重要手段,是仿真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早在建校時就創辦了“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等核工程專業。隨著國家核能戰略起步,對核科技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實現強—強聯合,共同建設核科學技術學院。學院以國際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重大核能戰略需求為牽引,依托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聯合大型核電企業和設計院,圍繞先進裂變核能、磁約束核聚變能、加速器光源和同步輻射核技術應用,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合理知識結構、卓越創新思想和實踐技能的核科學技術高端科研、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學院匯聚了一批國際知名的核領域專家和優秀的年輕學者,院士3名,教授65人,副教授50人。學院現有1-4年級本科生共200余名,在讀研究生300余名。從2009年起每年約招收本科生100名、研究生100名,到2013年將達到在校師生1000人的規模。學院擁有“核科學與技術”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具有本-碩-博、工程碩士和博士后流動站等完整的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學院匯聚了一批國際知名的核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和優秀的年輕學者,擁有先進的專業教學研究實驗室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實驗平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中科院重大科研項目,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了保障。
FDS團隊是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和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反應堆技術研究室組建的先進反應堆設計研究團隊。團隊項目組在我院副院長吳宜燦研究員的領導下對先進反應堆中子物理學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發了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反應堆設計分析軟件和數據庫系統,并以此開展了聚變驅動次臨界反應堆(聚變-裂變混合堆)和加速器驅動次臨界反應堆(ADS)物理概念設計研究。項目組開發的中子學軟件在國內外核能領域已獲得了廣泛應用和好評,如中子學建模軟件被選為ITER國際組織參考軟件,并被國內外70余家知名核能設計研究單位所使用;其建立的中子學模型被ITER國際組織選作各參與國進行中子學研究的基準模型。相關軟件對提高反應堆核設計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項目組在次臨界堆物理概念創新研究方面的多項重要發現和發明證明了通過優化次臨界堆設計可實現裂變核電站乏燃料(核廢料)的高效利用,為實現聚變能等先進核能技術的早日應用提供了物理依據。
針對先進反應堆(裂變/聚變)設計研究相關領域的實際需求,FDS團隊不斷深入開展數字仿真與可視化技術研究,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業應用軟件。
FDS團隊依托多學科交叉優勢和先進的軟硬件環境,近年來,在自動建模、科學可視化、虛擬現實技術、集成仿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深入研究活動,提出了基于CAD的快速自動建模、混合可視化、基于分離場景的高效碰撞檢測等方法概念,自主開發了10余套大型專業軟件系統。其中,蒙特卡羅方法自動建模軟件MCAM,通過了ITER QA認證,被選作ITER核設計分析參考軟件,并已在60余家國際知名單位(歐、美、日、韓、印、中)得到應用,目前用戶數超過100。
聚變、裂變、FDS/ADS次臨界堆等的設計與仿真平臺
此項目采用華控軟件新一代一體式多通道邊緣融合機,支持多屏桌面融合,具有多屏信號輸入接口,硬件邊帶生成功能:具有硬件 Overlap 邊帶(即公共像素)生成功能,包括桌面及 RGB 及 Video 窗口,不需要對應用的2D、3D軟件或視頻的公共像素生成做特殊的定制,大大降低多通道工作站集群帶來的同步延時等問題,實現主動立體轉被動立體,并實現立體和非立體的任意切換使用,以及實現多畫面立體窗口、非立體窗口。大大提升了整套系統的綜合使用率,兼顧可視化仿真數據結果的還原、培訓、會議等多種應用。
立體效果方面還原了完美的逼真效果,非立體方面兼顧了WINDOWS桌面的任意應用,此系統將在2011年對FDS團隊的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仿真平臺,2010年底投入使用以來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贊譽。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