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過半,演出市場的火熱持續蔓延。一臺臺精品大戲、時尚小品和實景演出輪番登場,滋養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大幕背后的“小劇場”卻少有人知,與臺前的美輪美奐相較,那里別有風景。其中,被稱作“大管家”的舞臺監督尤引人注目。
把控全場、統籌所有工種、處理演出后臺一切細節,可以說,有了他們的指揮調度,才有舞臺上的騰挪得宜。而近年來,隨著劇目數量激增和巡演范圍擴大,具有這樣嫻熟技能和專業素養的舞臺監督正在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甚而影響行業未來發展。
復合型舞臺監督是市場“硬需求”
舞臺監督需要解鎖哪些技能?這個列表很長。在劇目創排階段,他們負責協調演員和各個部門排練;進入劇場后,他們要監督裝臺合成;正式開演時,他們得精確發布燈光、音響、催場、換景、服裝、道具等指令,還需時刻準備處理演出中的突發事件。如此的“十項全能”,加上出色的溝通組織能力,方能構成“舞臺監督”的職業范疇。這意味著,他們既要理解導演意圖、看懂各類設計圖,又能操作劇場內所有技術設備,更能根據不同空間布局調整執行計劃,最大限度保證藝術呈現質量。
與國外專職舞臺監督的業務不同,我國的舞臺監督除了維持演出現場的秩序,還需要完成制片人、執行導演、藝術監督的部分任務,其工作貫穿作品創、編、演全過程而就行業反饋來看,能達到上述所有要求的專業舞臺監督顯然為數不多。
培養模式不健全延緩人才涌現和流動
近幾年,國內演藝產業鏈條中原本薄弱的節點逐漸充實起來。上游制作端,新風尚、大制作的項目和文旅融合的實景演出吸引資本流入,專業的創作團隊相繼出現;營銷推廣資源融通又可從下游發力。相較之下,中間的執行環節頗顯乏力,恰處節點的舞臺監督更是牽動著行業陣痛。打破執行層面的被動局面,推動對口人才涌現和流動是關鍵。這也是業界專家和一線從業者的共同感受。
有專家表示:“一方面是這個行當確實辛苦,通宵熬夜、數月無休是常態;另一方面是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和地位還沒有完全反映在市場層面,即便是資深市場監督,年收入與付出也難成正比。由于每個舞臺監督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式和處置辦法,風格各異,現仍在采用的師傅帶徒弟模式難以形成技能標準化,也就難以建立職業規范和技術規范。”
不夠穩定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制約專業化人才培養的短板,也讓潛在人才陷入迷茫。事實上不只是舞臺監督,特別是舞美租賃行業,人才尤其缺少,舞佰在近期做的百強CEO專訪中,與數十位CEO進行對話,他們都表示,行業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
構建覆蓋市場各個環節的生態鏈
舞美行業諸多重要崗位人才缺失的發展現狀,折射的是舞美演藝行業在專業化、規范化等方面的盲區。專家建議,應以健全培養機制為切入點,構建覆蓋市場各個環節的生態鏈,以加速人才輸出。
另外,業界人士呼吁,各個高校可以建立人才池,構建學校與市場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此外,還應在培養模式上更注重市場實際需求,例如可否適當壓縮專業課時間,增加學生的實習實踐機會等。
希望未來,隨著演出產業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藝術教育、職業培訓、市場需求等各環節逐層打通,舞美演藝行業的“人才荒”局面能得到真正扭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