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款款走來。走進線下文旅空間,看一場有聲有色、沉浸其間的展覽,來一次萬物生長、光影相隨的夜游,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一個有趣有益的選擇。
沉浸式業態是數字文化產業的一種新興模式。“十四五”期間,“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被寫入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在文化和旅游部去年11月發布的《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引導和支持虛擬現實、增強現實、5G+4K/8K超高清、無人機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發展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等產品,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豐富虛擬體驗內容”。
當文化旅游與科技手段相遇,在融合碰撞中會產生怎樣的火花?近年來,一些地方、文博單位、文創企業等進行了初步探索!
沉浸式戲劇:打破舞臺與觀眾間的“隔墻”
2019年國慶期間,《樂動敦煌》在蘭州首演。故事講述了西域樂手白歆在創作瓶頸期來到敦煌,尋找天籟之音的故事,共分為“源起妙音”“樂動絲路”“上元踏歌”“盛世華章”四個章節。觀眾會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在三個體驗功能區中緩緩行走。沙漠戈壁、駝隊駝鈴、敦煌飛天、上元燈會……豐富生動的場景不斷變換,如夢如幻。
這種沉浸式游走劇場,類似于傳統戲劇中“一桌二椅”的表演形式,雖然加入了現代科技手段,但在美學品格上與中國傳統戲劇一脈相承。
沉浸式展覽:再現中華文明的“高光時刻”
小朋友們在素紗單衣的動作捕捉全息投影中歡快起舞;老人一邊聽著語音講解,一邊揮動日晷裝置,首都博物館亮相的“文物的時空漫游”數字體驗展,讓觀眾收獲了沉浸式、可互動的深度文化體驗。
這個為期51天的展覽,共接待了5.3萬名游客。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翰墨文心、絲路長歌……100件文物被劃分在五個“時空”里,用數字影像的方式打破時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觀眾可以在各個“時空艙”之間自由穿梭。例如,在青銅主題時空艙,隨手一畫,便能解鎖一個戰國時期青銅器,了解青銅器背后蘊藏的禮制文化;在秦文化主題時空艙,重走大秦“一統之路”,體會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驍勇與秩序;在古人生活智慧主題時空艙,揮一揮手就能用古琴彈奏一曲《廣陵散》,體驗古時文人雅士之樂;在蘭亭集序主題時空艙,碰觸曲水流觴的荷葉杯,一首詩詞即刻映入眼簾……
展覽還邀請了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家,通過動作捕捉“復制”了她表演的唐代舞蹈,并運用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女立俑數字模型上,讓“她”在敦煌唐代古樂中輕舒廣袖,“活”了起來。還有很受歡迎的“你好,兵馬俑”互動項目,觀眾上傳自己的照片后,圖像識別技術會自動識別與該觀眾最像的兵馬俑,給出其位置信息。
沉浸式夜游:用藝術賦予夜經濟更多魅力
3月25日,伴著含苞欲綻的櫻花,2021北京國際光影藝術季 “萬物共生—蔚藍”戶外光影藝術沉浸式體驗展與觀眾見面了。體驗展將持續至10月10日,整個區域以清波蕩漾的水元素為核心,打造出一個夢幻綺麗的“蔚藍星球—晶石世界”。
今年的光影季延續了上一屆的經典主題,選取水元素撰寫獨立新章,打造了啟航、星途、碎星、水源、微光、斑斕、星脈、喚生、藍霧、界限、蘇醒、藍洞、波動、蔚藍巨塔、歸途等十五個嶄新作品。
主創團隊將舞臺燈光布景、景觀亮化、環境藝術、裝置藝術融會貫通,結合園林原生狀態,根據音樂旋律及視頻畫面進行數字化同步編程控制,為觀眾提供一場美輪美奐的跨形態、跨類型、跨技術視覺盛宴。
眾多展覽的成功舉辦,也給整個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不能局限于傳統形式,而是要與時俱進,滿足游客不斷提高的觀賞需求、審美需求。“筆墨當隨時代”,文藝創作者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依托生機蓬勃的藝術形式,讓豐富的文化資源走向大眾、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