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洋,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國家一級導演,近幾年專注于推進中國影視的工業化進程。在華為云TechWave云原生媒體服務專題日對話環節上,江海洋導演與華為云共同探討了當前影視制作的技術發展動態、云技術給影視制作帶來的影響,以及基于華為云的創新實踐。
華為云:您在影視行業已經耕耘了四十年了,近幾年,您為了國內影視行業的工業化在積極的奔走,也向政府提交了很多關于這方面的提案,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做這些提案背后的初衷嗎?
江海洋:我從事電影有四十多年了,經歷了電影工業的好幾個版本。如果把電影僅當成工業來劃分的話,電影從它誕生到今年106歲,但是它又是七大藝術當中最年輕的一個藝術。誕生在蒸汽機時代,從生下來起,就跟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某種意義上說,電影是技術的藝術,也是科技的藝術。
當年盧米埃爾兄弟通過走馬燈發明電影。電影的基本原理是24格,通過動的裝置,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電影跟科技不解之緣就在于,每一次工業的發展都把電影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過去電影是沒聲音的,后來有了聲音,再后來變成彩色。2008年我拍《高考1977》電影的時候,用的還是膠片,到2012年,電影膠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從那時起,再也沒有電影能用膠片拍了,我們進入到數碼時代。彩色膠片大大拓展了電影的感染力,數碼時代又改變了電影的很多觀念。
從當今來看,工業科技的發展對電影的影響可謂牽一發動全身。無法想象,科技會把我們帶到什么地方,也無法斷定,下一個技術革命是什么,有什么在等待著電影。所以面對新的技術,讓人興奮又惶恐,興奮的是電影的表現力更大了,惶恐的是面對新科技的發展,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有沒有資格加入下一輪的競爭。像現在,我們就遇到了一個全新的課題:云制作。有了技術的加持,影像的清晰度、表達的能力更強,能更好還原真實,有些地方去不了、也拍不下來,現在通過特效,就可以做到。
華為云:就像在電影《攀登者》里一樣?
江海洋:對,就像《攀登者》,用傳統技術的話,這部電影是不可能拍出來的。電影主要描寫的是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整個電影的畫面,有將近百分之七八十全部跟雪山有關,你能想象嗎?珠穆朗瑪峰,我們攝制組一天都沒去!高原反應沒有幾個人能夠經受得住。在那生活和工作強度太大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根本達不到,再往上走,那就更不可能了。實地拍攝這部電影根本不可能。如果不去實地,哪來的雪山,哪來的冰裂縫,都沒有!更別說最后登頂了。
我們這個戲是在天津薊縣的一個采石場拍的。三面是山,當中有一塊空地,我們就在這個空地上搭了一些山的外貌,但沒雪。正好隔壁有一個滑雪場,一車一車的雪往這送。
老實說,這些東西拍出來也像,但是還有一些東西是根本造不出來。比如說大風把帳篷吹起來,大家不抱成團的話,人就可能被風吹走。攀登珠峰,這些是正常的自然場景。
導演說后期的特效都能保證,說最后能還原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畢竟眼見為實。韓國的特效總監跟我說他們努力,但努力沒用,態度好也沒用,結果最重要。
電影講效果,兩次上珠峰,一次是黑夜,一次是白天。第一次是晚上凌晨兩點多,四面應該都是黑的,會有一些雪山映著的光。可以特效做,但是要讓觀眾相信這是世界最高峰,而且要從鏡頭各個角度去渲染它。
華為云:過程中間沒有辦法去監控嗎,這樣如何保證質量呢?
江海洋:沒有啊,所以每天拍,每天我都在擔心,因為后期和特效都在韓國做,我們看不見。這個片子必須9月20號成片,因為10月1號是建國七十周年,《攀登者》是國家指定的獻禮片三部之一,壓力好大,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沒有辦法控制后期和特效的質量,我沒有辦法想象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發現問題時,我知道幾乎已經沒辦法改了。在電腦上看精度非常高,一放到大熒幕上,哪個角落要穿幫就死定了,這個戲就完蛋了。驗收的時候,我說必須到一個標準放映間去,只有在大熒幕上,我才能判斷這個好不好用。我們在一個棚里沒日沒夜地看。還好,做得特別像,已經把我們拍的跟特效疊上了,尤其是登上珠穆朗瑪峰在山上的那一組鏡頭,拍得是真好,看得熱淚盈眶,真是天衣無縫。
在那個棚里看著看著,我就突然想到了一個全新的影像制作概念,已經確確實實地擺在我的面前了。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我們四個月的那些擔驚受怕,當時什么也看不見,要是早點拿出來我們不就放心了嗎?那時沒有傳輸條件,因為文件太大了,傳是不可能的事情。往返韓國飛去搬也沒意義。
有一次,我把這個事跟上海支持我們搞特效的市長說后,他說,現在電影到這個程度,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方法告訴我,電影特效是什么?我說“三無”:無中生有,沒有可以給你編出來;無縫對接,我們拍人站在頂峰,他造出來的頂峰跟我們接上,而且看不出痕跡;無所不能,無論你要拍什么,我們都可以做出來。美國人做了《火星救援》,誰也沒去過火星,《泰坦尼克號》這么大的船翻了,驚心動魄,人們還都相信了。
作為一個導演,電影特效增加了我的想象力,如果我不知道特效可以這樣做,寫劇本的時候,就不敢寫!特效的結果,讓我真正覺得一個新的時代到了,可以無中生有,無縫對接,無所不能!
華為云: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所以您才積極推動在上海建立高科技影視基地,對嗎?
江海洋:這要從2016年講起了,我被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參事實際上是市政府的智囊團,為上海市的整個的發展提出建議,如果建議好就可以采納。市長說從1950年有參事制度以來,搞電影的人成為參事,我是第一個,要為上海整個未來的電影發展多出主意。
2016年9月2號發完聘書后,我就開始思考和寫報告,4號中午把報告送到參事室,參事室主任給與肯定并送到市長辦公室。市長批示說,江海洋參事的建議很有見地,請上海文廣局牽頭,經信委、發改委配合,立刻組織人員調研并推進,緊接著就指定上海投資咨詢公司做調研,我跟他們一塊。
4個月以后,上海文廣局發布的上海未來文創產業的重點50條中,第一條就是我提的:關于在上海建立全球高科技影視中心的建議。第二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發的2020年到2035年上海文化產業的規劃里,將其命名為1+3+X,1是指整個上海影視產業是上海今后文創的第一位,要建立全球高科技影視基地。
華為云:您期待這個全球高科技影視基地,特別是云技術,為我們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
江海洋:記得去年就在這個棚里,我們全國特效企業開會,也是上海“一帶一路”電影周。華為也來參加,談到了這個云平臺,大家一拍即合。我們要解決影視后期量大以及后期與前期隔斷的問題,云平臺也在找有大量影像處理的機會,所以云平臺用在電影制作上,雙反合作真的是天衣無縫。
現在已經談成了,合約也簽了,由4家單位一塊簽,一個是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政府組織,還有中國電影科學研究所的國家機構,將來制定標準都是他們,然后有華為,還有鳴鑼公司。
上次去華為公司,簽約我也在,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開端。這次開論壇,我把一線搞電影的人請到這來,有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會長李少紅,中國錄音界的泰斗、兩次世界最高錄音獎金卷軸獎得主、四次金雞獎最佳錄音得主、中國錄音師協會的副理事長陶經、中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的會長、中國電影剪輯協會的會長等,一起聽華為的同事分享什么是云平臺。
聽的時候,我們就在研判云技術將為電影制作帶來什么,大家都很興奮,也都很新奇,云給我們后期制作所展示的,給電影所展示的那個前景,足以使我們覺得一個新的時代到了,我們能做到前期和后期同步了,我也不擔心拍攝結束后,到快發片了,才能跑到韓國看到結果。現在,每個后期制作的步驟就在云上,如果想了解進度,直接在云上觀看,就不會一直睡不著覺了。
新的技術帶來的是整個行業的一次飛躍,我們以歡呼的心情來期盼云,就像我們在天底下,仰望云,渴望它改變我們,給我們帶來全新的世界。
了解更多華為云TechWave云原生媒體服務專題日精彩回顧,歡迎登錄華為云官網查看!https://www.huaweicloud.com/about/techwave_video.html?utm_source=internet&utm_medium=pr-huaweiyun&utm_campaign=techwave_videoservice&utm_content=2021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