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新型能力,正引發人類認知新規律、發現新現象、創造新事物等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必然會對產業創新、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產生深層次影響。”
產業創新
從實驗驗證到模擬擇優
人類社會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論已經歷了四個階段,從“觀察+抽象+數學”的理論推理階段,到“假設+實驗+歸納”的實驗驗證階段,再到“樣本數據+機理模型”的模擬擇優階段,目前已進入“海量數據+科學建模分析”的大數據階段,就是采用“數據+算法”的模式,通過大數據去發現物理世界的新規律。
在傳統的產業創新中,無論是產品研發、工藝優化還是流程再造,都要進行大量實驗驗證。通常來說,實驗驗證過程復雜、周期長、費用高、風險大,產業創新往往是一項投入大、回報率低的工程。
數字生產力對人類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將人類賴以生存的物理世界不斷數字化,并在賽博空間建立虛擬鏡像,賽博空間的實時高效、零邊際成本、靈活構架等特點和優勢,為產業創新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
從效率來看,基于數字仿真的“模擬擇優”,使得產業創新活動在賽博空間快速迭代,促使創新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交叉、重組和優化,大幅縮短新技術產品從研發、小試、中試到量產的周期。
從主體來看,基于數字仿真的“模擬擇優”,推動了大量數字平臺的產生,降低了創新創業的門檻和成本,使得大眾創業者能夠依托平臺,充分利用產業資源開展創新活動,直接參與到產品構思、設計、制造、改進等環節,真正實現現實意義的萬眾創新。
從流程來看,數據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需求—數據—功能—創意—產品”鏈條數據聯動的逆向傳播,生產過程的參與主體從生產者向產消者演進,個性化定制模式的興起讓消費者全程參與到生產過程中,消費者在產品過程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以往以生產者為中心的正向整合生產要素的創新流程,正在向著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逆向整合生產要素的創新流程轉變。
經濟發展
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中,主要是強調單一產品生產規模擴大,產品的平均成本會逐步下降,這是一種追求單一產品成本弱增性的規模經濟模式。
數字生產力的發展,則更加強調在資源共享條件下,長尾中蘊含的多品種產品協調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企業、產業間的分工協作帶來經濟效益,這是一種追求多品種產品成本弱增性的范圍經濟模式。
在數字生產力帶來的范圍經濟發展中,生產運行方式、組織管理模式、服務方式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1、生產方式柔性化
數字生產力的發展,使傳統的機械化生產方式被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剛性生產方式向柔性生產方式轉變,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變化靈活及時地在一個制造系統上生產各種產品;
使大規模集中性的生產方式轉變為個性化定制的按需生產方式,打破工業化與個性化的矛盾點,實現用工業化的手段和效率制造個性化的產品。
2、組織管理靈活化
數字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泛在、及時、準確的信息交互方式,大幅降低信息、評價、決策、監督、違約等交易成本,帶來了企業組織形態、流程、機制、主體深刻變化,促進新零工模式的興起,帶來一種以人為本的組織和工作方式:
將傳統的雇傭模式由“企業—員工”改造為“平臺—個人”,以自組織模式取代傳統管理模式,破除企業自上而下科層式架構,最大程度解放個人生產力;推動柔性化組織的形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應對環境變化;促使無邊界化組織的形成,構建跨行業、跨領域、跨主體的產業生態體系。
3、服務方式融合化
數字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信息技術的融合深刻改變了服務業的商業模式,由此餐飲行業衍生出外賣模式,醫療行業誕生了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背景下零售和物流的結合更是發展出電商這種改變生活方式的新業態;
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打破產業邊界,制造企業將價值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服務要素和服務產品在制造業的投入產出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就業模式
從八小時制到自由連接體
一個個體逐漸呈現出了自由連接體的新形態。越來越多的個體都將成為知識工作者,人人也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將讓個體的潛能得到極大釋放,每個人的特長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場上“兌現”。
同時,個體的工作與生活也將更加柔性化。工業時代那種工作、生活、學習割裂,個體無法柔性安排,工作與生活的狀態也將得到很大改變,類似于工作、生活、學習一體化的 SOHO 式工作、彈性工作等新形態將更為普遍。
當然,“人人都是專家”,“人人也都必須要成為專家”,這既意味著某一能力的優異,也意味著要像專家那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 CEO”——自我驅動、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如果仍然沿用“就業”這一概念,那么目前數字經濟 2.0 的就業模式,已經呈現出了幾種顯著的形態:
1、平臺式就業
“平臺+個人”的“平臺式就業”已經成為基本就業景觀。
2、創業式就業
數字經濟2.0為個體提供了可能,是歷史上最低的創業門檻。
3、靈活化就業
所謂“U盤式就業、分時就業”等日益普遍。
4、分布式就業
跨越地理距離的分布式就業,越來越成為現實。
5、工作生活柔性化
靈活就業將讓個體可以更加柔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如果放眼更長遠的未來,“個體作為經濟主體的崛起”,更是一個宏大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也認為:
“如果說全球化 1.0 版本的主要動力是國家,全球化 2.0 的主要動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 3.0 的獨特動力就是個人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競爭……
全世界的人們馬上開始覺醒,意識到他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可以作為一個個人走向全球;他們要與這個地球上其他的個人進行競爭,同時有更多的機會與之進行合作。”
企業性質
從技術密集到數據密集
企業競爭的本質是在不確定環境下為謀求自身生存與發展而展開的對資源爭奪的較量,對企業在勞動、技術、數據等不同生產要素構成比重差異分析可以發現,技術正逐漸向數據讓渡處于企業競爭核心要素的地位。
在工業時代,人們根據產業和企業對勞動、資本、資源的依賴程度,把產業和企業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企業)、資源密集型產業(企業)。今天,這種思考問題的邏輯需要升級。
在數字生產力時代,我們可以定義一個新的行業(企業):數據密集型行業(企業)。
所謂數據密集型行業(企業),就是一個行業(企業)的發展和運行對數據+算法+算力的閉環優化體系高度依賴,擁有規模化知識創造者、更廣泛的智能工具以及更豐裕的數據要素資源。
麥肯錫也曾提出過相關概念,認為 ICT 行業、金融業、零售業、公用事業等行業屬于數據密集型行業,而低端制造業、農業、建筑業等行業則屬于非數據密集型行業。
企業競爭正從要素、市場、技術等資源競爭向數據競爭轉變,數據成為企業占據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核心驅動要素。
從數據資源的角度來看,當感知無所不在、連接無所不在,數據也將無所不在。所有的生產裝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包括生產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資源,這些資源滲透到產品設計、建模、工藝、維護等全生命周期,企業的生產、運營、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以及供應商、合作伙伴、客戶等全價值鏈,正成為企業生產運營的基石。
從數據管理的角度來看,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經之路,而數據管理能力則是數字化轉型中的核心能力。數據主導的競爭態勢要求企業將數據提升至會計、財務、管理等職能同樣的戰略定位,并將在未來成為企業運作的基本準則。
從數據驅動的角度來看,企業通過分散在設計、生產、采購、銷售、經營及財務等部門的業務系統對生產全過程、產品全生命周期、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挖掘,確保企業內的所有部門以相同的數據協同工作,從而通過數據價值再造實現生產、業務、管理和決策等過程的優化,提升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
組織行態
從公司制到“數字經濟生態”
工業時代的公司,所遵從的基本是“泰勒制”的、線性的(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等)組織方式和流程。而數字經濟體所取得的成績,則與它“云端制”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
超級平臺+數億用戶+海量商家+海量服務商——這是一種超大規模、精細靈敏、自動自發、無遠弗屆的大規模協作的組織方式,也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達到過的“分工/協作”的高水準。
協作機制
基于信息能力拓展的分工與協作
回溯人類從游牧社會、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的演進歷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的背后,是基于信息能力提升所帶來的分工和協作水平深化,人們得以在更廣的范圍、更多的群體之間加強合作,以化解自然和社會中的種種不確定性。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伴隨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廣普及,人類的大規模協作的廣度、深度、頻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從計算機的誕生到互聯網的普及,從人人互聯到萬物互聯,從人工智能到區塊鏈,人類正在重建外部世界信息感知、傳播、獲取、利用新體系,重構分工協作的基礎設施、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協作模式;
信息在組織內部的管理、監督以及外部交易、協作中的成本不斷降低、協作模式不斷創新,企業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科層組織正在被瓦解,產銷者(prosumer)不斷涌現;
微粒社會正在來臨,平臺經濟體迅速崛起,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社會百萬量級的協作生產體系演進到數千萬、數億人的合作,這也帶來了產業分工不斷深化。
“雙11”阿里平臺是數億消費者、3600 萬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的協作體系。基于網絡的大規模、多角色、實時互動協作機制正在興起,網絡協同效應正在打破傳統管理的規模經濟。
正如維基經濟學所揭示的四個新法則——開放、對等、共享以及全球運作,正在取代舊的商業教條,對原有的生產組織體系、企業邊界以及勞動雇傭關系形成了新一輪的沖擊,全球新型的社會化分工協作組織模式正在形成。
波音制造的“夢幻787”飛機研發生產實現了來自 6 個國家 100 多家供應商數萬人的在線協同研發,每天中國網約車巨頭實現了 2000 萬級出行人口與司機的業務協同。
人類社會演進的動力在于不確定性下的分工深化與信息交換,信息交互促進分工協作,分工協作提升人類對不確定性的應對能力。從信息交換到分工協作再到消除種種不確定性,這就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動力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