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通常是指通過無縫替代現實呈現的代入式體驗。如今,“沉浸+”正不斷拓展其邊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助推了文旅融合下沉浸式體驗項目的野蠻生長,開發沉浸式體驗產品成為眾多行業的必選項。
當今,“90后”“00后”對互聯網生活的形影不離,線上互動方式雖然滿足了年輕人對于娛樂訴求的便利與效率,然而線上卻始終無法帶來身臨其境的、全方位的刺激體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社交與體驗放到線下空間,而有趣的互動、有代入感的娛樂體驗則是人們的首選。
長遠來看,沉浸式體驗項目仍有迭代升級的空間,融合故事,以主題開發的思維打造沉浸式空間正在成為未來文旅領域、城市更新領域等各領域的最新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
INTRODUCTION
一 · 沉浸式體驗的三大關鍵因素
沉浸式體驗火爆的背后,實則是消費需求的改變。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需求漸趨多元,不少人已不再滿足于置身事外,更加注重體驗活動的新鮮感、體驗感、互動性,體驗經濟應運而生。
(一)營造“新世界”
早在1955年,迪士尼的創造者華特·迪士尼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想法:如何讓游客成為電影里的主角,讓樂園的場景變成電影的一部分。
(圖片:迪士尼的創造者華特·迪士尼丨來源:網絡公開)
電影場景是虛構的,該如何在現實中呈現呢?最初的體驗方式是讓客人體驗影視拍攝場景,后來成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人們愿意進入這個世界逃離現實,并花錢前往體驗。樂園開放的時候還是悶熱的7月,開放的少數游樂設施還經常因故障停擺。但造景太過真實,以至于游客感覺來到了新大陸,于是在樂園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游客也著魔似的不斷重返樂園。
(二)隔絕“舊”世界
何為沉浸式體驗,就是不受外界環境打擾的,臣服于當下獨立空間的感受。這種感覺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感受,從而達成與周邊環境心理上的“隔絕”。
視覺,即眼睛所看到的場景,通過時間將游客拉入例如復古、科技或異域或夢幻的空間。聽覺,包括環境帶來的一切聲音,如水聲,風聲,雨聲,歌聲或鳥語聲。處在這樣一個空間里,游客好像在空間中沐浴,由五感觸發心靈的體驗,從而為環境所感染地去購物,去娛樂,去消費,從而獲得一個松弛的空間去獲得心靈上的獨特體驗。
(圖片:沉浸式感官體驗丨來源:網絡公開)
沉浸式體驗就是要圍繞聽覺、視覺、體感、控制做集成創新,從觀眾的體驗需求角度,抓共情點和知識點,從而形成社交化和差異化。
(三)“場景式”全方位打造
隨著Z世代逐步成為消費主力軍、消費升級意識的覺醒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入侵,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付費。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嶄新的“場景時代”。
沉浸式體驗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本質是與目標客群的一種“溝通”方式。沉浸式體驗已經不再僅僅是聚焦視覺效果,而是以滿足新生代消費者更深層次精神和情感地追求。與此同時,沉浸式體驗的打造不能一味地應用高科技,許多經典的成熟技術和造景可以合理地融合進入,通過文化為魂,技術為骨的方式打造更具性價比和文化內涵的沉浸式體驗。
如今,沉浸式體驗已然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它與建筑、景觀、室內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其營造的核心是“人”,“場景”是“聚人”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最終促進沉浸式體驗向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
(圖片:場景式營造丨來源:網絡公開)
二 · 沉浸式體驗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一)舊廠房:具備豐富設計的想象空間
在時代的更迭變遷中,許多老舊建筑都變成了塵土。但隨著城市空間的減少,對工業遺產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加大,曾經位于郊區的廢舊廠房逐漸成為城市中心地段,交通的擴張和城市的發展,讓廢舊廠房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再加上舊廠房開闊的空間和現有的結構,讓設計師具備了更多的靈感。
1.新加坡戴森全球總部
始建于1926年的圣詹姆斯發電站是新加坡重要的遺產地標之一,在荒廢幾十年后于近期被改造成為科技公司戴森(Dyson)的全球總部,首次將現代元素融入這座飽經風霜的歷史工業建筑。這座新總部設計了約13006㎡的辦公空間。
(圖片:改造前后的Dyson全球總部丨來源:網絡公開)
總部壯觀的四層挑高式入口大廳連接建筑內的所有功能區,兩側是戴森公司產品的展示區塊,而大廳背后的四個樓層則被劃分為辦公室、實驗室與社交空間。
(圖片:Dyson的全球總部丨來源:網絡公開)
同時,上面直徑只有 3.5 到 3.8m的磚煙囪也被改造為展廳,高達 32.3m的彎曲磚墻底部也被安裝了薄隔板,用于安裝發電站的信息板和人工制品。
(圖片:Dyson的全球總部丨來源:網絡公開)
為保持與發電站的聯系,總部還專門設計了一條可供公眾使用的遺產小徑,用于展示該地區的歷史,共有八個景點組成,包含在戶外展示的原始手工藝品、鋼制起重機、船錨、室內畫廊等。通過遺產小徑來訪者可在社區內充分了解與參觀與電廠歷史相關的各類人工制品。
(圖片:遺產小徑路線圖丨來源:網絡公開)
2.瑞士雀巢創始地博物館
日內瓦湖畔的韋威(Vevey),150多年前這里是雀巢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工廠,為了回顧百余年來企業披荊斬棘的發展之路,雀巢斥資4500萬歐元,在原址上建起這個博物館。經過全面翻修之后,雀巢韋威食品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來推廣學習、分享和教育的新模型,在相關領域仍然扮演著先鋒角色。食品博物館為兒童和家庭提供一系列新活動,還專門為專業廚師準備一個大展身手的空間。
(圖片:雀巢創始地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其中,家庭體驗式展館由五個互動展區組成,向人們講述著雀巢巧克力和其它食品的歷史與故事。這五個展區為:引導廊道(Piazza)、創業之基(Fondations)、時代精神(Zeitgeist)、討論廣場(Forum)與公司愿景(Visions)。
其中,“創業之基”的兩層樓建筑,自身猶如一個博物館,里面陳列著對雀巢來說具有特別意義的產品,以及第一臺Nespresso咖啡機原型。Fondations部分逼真地展現了時光的魅力,創新性的應用同一工業時期發展的早期電影技術,結合光影、幻燈機和皮影戲等古老的技藝,將參觀者帶回到19世紀公司創立之初。
(圖片:創業之基丨來源:網絡公開)
“討論廣場”象征當下的Forum部分,通過交互式裝置,讓觀者意識到營養與健康行業的社會責任。
(圖片:“討論廣場”丨來源:網絡公開)
“公司愿景”部分象征未來的Visions部分,參觀者可以通過游戲和虛擬現實來體驗科學家的熱情和他們創意十足的發明。在一次次的互動體驗后,參觀者以自己的感悟體會這個企業關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每一段旅程,感受著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所蘊含的雀巢精神。這里設計的未來感十足,分布著各種交互體驗設備,展示了雀巢的未來。雀巢集團董事會主席包必達說:“創新是我們的未來。”
(圖片:“公司愿景”丨來源:網絡公開)
(二)博物館:高新科技的最新試驗場
要問最先進的展陳形式,多半在主題樂園和博物館中。主題樂園憑借自身的大客流量、大IP變現以及自身吸引力等優勢,總能在創新中玩出許多花樣。而博物館因為同類太多,一直在尋求突破性的展陳方式,所以博物館成為各類高新科技的最新實驗場之一。
1.美國·國際間諜博物館
國際間諜博物館于2002年7月19日在美國首府華盛頓開幕,位于聯邦調查局“FBI”附近。博物館共分為“間諜學校”、“歷史中的秘密歷史”、“人群中的間諜”、“間諜戰”及“事件后的-”等幾個展覽主題,還有電影院、交互式展臺、餐廳及間諜用品展覽區。
國際間諜博物館(SPY)經過完全重新設計,在一座專門新建的140,000平方英尺的先進建筑中開業,比原來的規模翻了一番。G&A秉承同樣的創新精神,設計了包括展覽,媒體,零售,大廳和圖形在內的整體訪客體驗,再次突破了創新敘事和沉浸式設計的界限。從形式上而言,這個博物館更像一個游戲場,全程都是各種體驗項目,不像一般的博物館那樣較為嚴肅和刻板。
(圖片:間諜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博物館中脫穎而出的一面是鏡面無窮大空間的裝置,描繪了無限廣闊的網絡空間。揭露不可見的概念,這一刻肯定會成為人群的最愛。
(圖片:間諜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新SPY的愿景是將觀眾吸引到一個充滿好奇的世界中-一種個人探索,使游客沉浸在生活中。通過物體,沉浸感,光線和媒體,參觀者成為主題,展覽成為舞臺。
在國際間諜博物館,游客可以體驗一次臥底的身份,在此測試自己的間諜技能。在博物館的第五層和第四層,布置的常設展覽中,體驗者可以參與十七種不同的數字和物理互動。游客將面臨的挑戰是記住自己的掩護身份,保持臥底狀態,并參加各種活動,包括:破解密碼、爬過通風管、監視其他“間諜”等。
(圖片:間諜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2.意大利·視聽電影博物館
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坐落在都靈市中心標志性建筑物安東內利設計建造的高塔底部的大圓穹內,是世界上收集電影資料最豐富、地位最重要的電影博物館之一,以大量實物、影片和文件等全面展示了世界電影的歷史全貌。
(圖片: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整個博物館的面積達3200多平方米,分上下5層,展品極為豐富,影片拷貝達8500部,照片資料20多萬件,各種藝術品9000件,電影海報30萬種,有關電影的書籍26000冊,期刊3400多種。有些展品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比如卓別林的那個著名的圓禮帽、默片之前的有關材料、很多著名影片的拷貝等,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新現實主義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偷自行車的人》等等。
AR體驗大概是MIC博物館的最為顯著的特征。每位觀眾會在前臺領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平板,通過掃描有標識符號的海報來觸發AR動畫,隨之播放的一段電影經典片段和生動的音樂,讓觀眾更直觀感受電影的魅力。AR體驗極大地擴充了內容的呈現,尤其是在MIC這樣一個體量較小的博物館空間中。這時,除了作為展覽內容容器的空間以外,那個看不見的容器——數字網絡,也成為敘事的重要貢獻者。不過,可能是MIC使用的平板型號比較古老,觸發體驗并不是特別流暢,平板拿著也有一點重。
(圖片: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時間軸,是超過40米的原始傳送輥,即傳送帶,該傳送帶幾十年來一直將要沖洗的膠片傳送到房間中。最初是運送膠片的傳送帶,現在該通道用作博物館的主軸。概述了意大利的視聽歷史,同時還引導游客參觀其余的裝置。傳送帶可以供博物館參觀者們細讀和補充。
(圖片: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丨來源:網絡公開)
通過觸摸龐大的金剛之手,來感受金剛的力量和“博物館中真實的東西”。我猜測這可能是為視障障礙群體設置的區域,不過其他觀眾也可以參與。屬于博物館的基礎無障礙設施配置吧。
三 · 沉浸式體驗營造的終極奧秘
隨著5G技術和互動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沉浸式空間開辟了全新的空間。人與人互動,與場景互動,與環境互動,這樣一種妥妥的沉浸式體驗風格,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然而,大家都打著沉浸式空間的幌子,打造的體驗千差萬別,存在著藝術氛圍不濃、文化內涵不足、沉浸體驗不佳等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充分研究最先進的沉浸式空間,掌握精髓,為我所用,最終打造出高水平的沉浸式體驗。
(一)人景交互:塑造沉浸式景觀
特點1:交互裝置的合理空間布局,能夠將原本波瀾不驚的場景進行藝術化處理,讓游客在同場景裝置的互動中獲得更為豐富的沉浸式體驗。
例如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沉浸式藝術作品,即澳大利亞創意工作室Ramus Illumination于Pyrmont綜合度假勝地的中央大廳打造的沉浸式藝術空間。該沉浸式藝術展通過將光、水等元素同交互式藝術畫廊相融合,從而每日為約2萬名賓客提供激動人心、引人入勝的娛樂體驗。
(圖片:永久性沉浸式藝術作品丨來源:搜狐新聞)
在這里,沉浸式的體驗起始于空間中央的新月形屏幕。該屏幕通過滾動播放當地和全球藝術家、動畫人、電影人的數字藝術作品,全面地展示悉尼的光線律動,營造出一個極具沉浸感的藝術空間。
精心設計的數字大屏會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做出反應。如訪客行為、天氣、季節變化等。除了中央的巨大畫面外,變化的光線圖像作為數字畫布的延伸,流動在天花板、墻壁以及空間中的水景當中,將畫布上的數字藝術內容擴展至整個兩層高的大廳空間。
十三米高的圓柱形裝置通過數字編程技術呈現出造型各異的賽博瀑布,各種形態的水霧畫面從天花板頂部飛瀉而下。讓整個空間賦呈現一種由光線、鐳射與投影帶來的優雅與動感之美。除此之外,還有激光投影、超大全息幕打造的超炫全息plus show,帶給參觀者震撼生動的燈光交互體驗。裝置將根據一天中的時間變化呈現不同的環境、場景和互動內容。
(圖片:Ramus Illumination團隊設計的圓柱形裝置丨來源:搜狐新聞)
所以,數字技術的助力能夠將藝術展示從傳統的美術館引向公共領域。而在交互裝置同游客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游客能夠收獲更為深度的情境體驗以及難忘的沉浸式旅行。
(二)戶外實景:創造沉浸式增強現實
特點2:沉浸式藝術空間不僅僅拘泥于室內,其舞臺更可以延伸到戶外。在廣闊無垠的田野間抑或是生機盎然的森林里,開啟一段浪漫、治愈的藝術空間。
比如美國首個戶外數字藝術展,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邀請Moment Factory藝術團隊打造的戶外數字藝術展。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地處堪薩斯城的正南方,由享譽世界的建筑師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精心設計。建筑的頂部與考夫曼表演藝術中心屋頂有些相似,走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去主體建筑,博物館的周邊環境也非常優美,有湖、橋、小徑、森林……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博物館吸引來了不少游客。
(圖片:戶外數字藝術展丨來源:搜狐新聞)
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經常舉辦藝術展覽,2019年冬天,推出了北部森林之光這個戶外數字藝術展,也是美國首個戶外藝術展。北部森林之光是由一系列沉浸式燈光和聲音裝置組成。這些裝置放置于博物館地面森林小徑上,整個項目使用數字藝術、投影、燈光、音效、互動技術等,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沉浸式體驗,同時重視人、藝術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建立奇妙的人與建筑、環境之間溝通的“橋梁”。
(圖片:“水晶森林"(Crystal Grove)丨來源:搜狐新聞)
所以,以戶外廣闊的森林湖海結合數字技術的藝術展能夠更大限度地挖掘藝術本身的純粹性、本真性與夢幻性,幫助游客全身心沉浸于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中。
(三)光影流轉:營造沉浸式藝術故事
特點3:通過燈光以及投影裝置的合理布控,營造出獨特的氛圍,開啟一段與眾不同的藝術故事講述。
以世界上最大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光之博物館為例。該藝術展一共囊括了136臺投影儀,3300平方米的總投影面積以及50K像素、2千萬行文本,是世界范圍內體量宏大的人工智能展之一。
(圖片:“光之博物館"丨來源:搜狐新聞)
“光之博物館”位于巴黎第11區之前的一座工業廠房內,是巴黎第一個數字美術中心。顧名思義,該館的藝術畫作均已結合光影投射、古典樂音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里,古典畫作不再死氣沉沉、一動不動,而是“動”起來、“跳”起來、“活”起來的。梵高、克林姆等歷代大師的經典名作不再只能透過油彩帶觀賞者進入心中世界,而是以光影流動的形式重新演繹大師作品,讓觀賞者真正走入畫中,在光影之中,感受大師作品的精妙之處。
所以,利用投影設備以及風格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夠將原本靜止的非物質文化遺傳,如畫作、雕塑、遺跡等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在打造特殊空間場景的同時,給予觀眾更為沉浸式的游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