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燊音響
CH Precision A1.5
瑞士CH
WELCOME TO A WORLD OF – CH MUSIC
CH A1.5
A1.5的外觀很沉穩,包括鋁合金的色彩都特別處理成淡灰色。面板上最吸引人的設計恐怕就是左側那條弧線,想要做出那條弧線,還真的要有功夫。顯示屏看起來很大,但實際用上的面積卻不大。
啼聲初試
CH不僅有數字模擬轉換器等成品,也有只賣DAC模塊,或者接受別人的委托訂制品,許多數字譯碼器的內部都可以看到使用Anagram模塊。樂燊音響CH品牌模塊最著名的就是ATF(Adaptive Time Filtering),這是一種以時間軸為演算基礎的數字濾波方式,先把數字訊號升頻為24bit/768kHz,再進行相位校正與插補處理,運算時采用三個SHARC DSP,可說是運算能力超強的數字濾波模塊。當時Anagram這個數字「黑盒子」在許多瑞士、英國、意大利數字產品里面都可以看到,可說是好聲的保證。
A1.5的背板也是采用模塊化設計,上端是固定的,安排了電源母插等,下方則是模塊化插槽,以當作立體聲而言,至少也要有二組輸入。
CH發展歷程
2009年,Florian Cossy創立CH Precision,隨后Thierry Heeb也加入,Cossy專注在擴大機的設計上,而Heeb則負責數字訊源,二人分工合作,各展所長。其實CH Precision會創立的原因是因為以前Anagram與Orpheus的經銷商促成的,這些經銷商對Florian Cossy與Thierry Heeb很死忠,希望他們二人繼續合作推出產品,所以Cossy才決定創立新公司。
2011 年,CH Precision D1 SACD/CD唱盤。2013 推出C1數字模擬轉換器、A1立體后級。2014推出M1后級、L1高電平前級、X1外接電源。2015年推出P1唱頭放大器。2016年推出外接時鐘T1(10MHz)。
到了2019年慕尼黑音響展,CH Precision一口氣推出A1.5立體后級、M1.1立體后級、M10單聲道后級、CH I1合并擴大機等等眾多CH產品。其中旗艦M10是10周年紀念機種單聲道后級,后續推出旗艦款L10前級等一系列產品。
低調內斂
A1.5的外觀從公司創業開始就決定了,到現在都沒有改變,箱體以鋁合金制成,不過陽極處理的色調與一般不同,變成獨特淡灰色的箱體。從外觀看,可以知道A1.5的箱體是六片鋁合金板組成,但正面與頂蓋上都看不到任何一顆螺絲,只有背板上有許多螺絲,不過那些螺絲是鎖背板的模塊之用。原來,想要打開頂蓋,就必須先把頂蓋四個角落的圓蓋子旋開,里面有連到底的長連桿,要先將它們拆下才行。
面板正中央一個大大的黑色顯示窗,左邊是一條弧線,做工很細,還有一個小小的電源指示燈,右邊邊緣有五個小按鈕,整體感覺很素雅。CH Precision的箱體也是是瑞士本地做的,箱體工廠就在法語區手表工業聚落,距離CH Precision的工廠不遠。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A1.5的電源母插與一些電源相關設備都安置在最上面一沿左右排開,底下則是分為好幾個插槽,這樣的設計與前一代A1不同,A1的電源母插也是設計成一個模塊的型態,與輸入模塊并排。到底要使用什么插槽,跟您把A1.5設定為什么狀態使用有關,例如設定為單聲道或Bi-Amping等等。評測的這部只是設為一般立體聲使用,所以用了二組輸入模塊,每組輸入模塊上都有一個300歐姆HF Z端子,一個RCA端子,一個Balanced in端子,以及一個Pass Through平衡端子。此外還有一組SignalGrounding接地端子,以及RS232與USB端子,用來做服務升級之用。
A1.5的內部最搶眼的是那二個紅色的大型濾波電容,看起來像二個可樂罐。再來則是1700VA的大型環形變壓器,散熱片內藏,由于溫度不高,頂蓋的散熱孔已經足夠散熱之用。
超大電源供應
打開頂蓋,散熱片隱藏在里面,左右二邊還是各有散熱片。中央則是那個超大的1700VA環形變壓器,還有二個可樂罐尺寸紅色濾波電容。這個變壓器安置在一個隔離底架上,避免震動傳導到機內;并且有電、磁屏蔽,降低噪聲與EMI。箱體后方有一塊金屬板在上方擋住,上方是市電輸入設備,底下的輸入級線路板看不到。面板內側則是一片顯示窗線路板。與眾不同的是四根空心金屬管立在四個角落,這四根金屬管是連接外箱與底座的角錐,這樣的設計是要讓箱體的震動不要經過箱內,而是被這四根金屬管導到箱體外。
A1.5的那二個紅色特大濾波電容器是這次升級為1.5時才更換的,這是CH Precision特別訂制的82,000uF/63V低ESR電容,二個的總容量達164,000uF。上一代所使用的濾波電容稍微小一些,總容量147,000uF/63V。此外,上一代環形變壓器容量1200VA,而這次為1700VA,變壓器加大,電容量加大,使得A1.5的功率輸出達150瓦(8歐姆負載),4歐姆負載輸出275瓦,單聲道使用輸出275瓦(4歐姆),當負載阻抗低到1歐姆時可以輸出1,700瓦。而橋接時達到550瓦(8歐姆)。而上一代A1的功率輸出是100瓦(8歐姆負載)。
1.5的散熱片是隱藏在機箱內的,不必擔心散熱能力不足,因為頂蓋上有散熱孔。
保護線路齊全
A1.5的輸入級采A類JFET放大平衡架構、功率輸出級則是AB類,每聲道五對ON Semiconductor功率晶體。電源供應線路的整流二極管采用高速二極管,可以滿足大動態音樂時的需求。內部分砌式線路、超低噪訊、超高回轉率。增益正負各12dB可調,每階0.5dB。音樂路徑線路上沒有電容,屬于直接交連設計。輸出端沒有繼電器,但有非侵入性(意思是不在音樂訊號路徑上)保護線路監管輸出級電壓、電流與溫度,還有短路。此外還有ExactBias線路確保工作偏壓穩定。喇叭線端子是向Argento訂制的。
A1.5的面板顯示屏采用AMOLED,可以呈現多種色彩,不過并非觸控,想要操控A1.5除了使用遙控器之外,就是利用面板右側那五個小按鈕。這五個小按鈕的功能從上到下分別是電源、上箭頭、Menu、下箭頭與退出。使用方式很簡單,開機時輕單擊第一個鈕,關機時第一個鈕按久一點。想要進入選單,則按下第三個鈕,按下之后,顯示屏就會出現各選項,再單擊第三個鈕就會進入該項想調整的選單,接著用第二個與第四個鈕來改變選項。想要退出就按第五個鈕,如果選好好幾秒鐘沒動作,顯示屏也會跳回使用狀態中的顯示。
顯示屏在使用狀態下,會顯示擴大機的模式(Stereo或橋接等)、負反饋的量(如0或20%等),輸出功率、現在使用的輸入端子(如XLR)、還有溫度(例如32度)等數據。對了,A1.5的顯示屏遠遠看很大,其實真正顯示數據的只有中央一小塊而已,并不是整個都顯示。
這個紅色大電容就是這次全系列改版所用的訂制電容
反饋增益皆可調
到底進入選單之后,有哪些可以調整的項目呢?第一個調整大項是AudioSettings,內中第一小項是GlobleFeedback( 0、20、40、60、80、100%)。或許您會奇怪,整體負反饋不是沒有最好嗎?為何A1.5還特別設了這么多段可供選擇呢?原廠說,如果喇叭很難推,可以嘗試添加整體負反饋;如果很好推,可以選擇0。第二小項是Input(Balanced Hi Z、BNC i-ZH、BNC300歐,RCAHi-Z、RCA300歐姆),看您用哪個輸入,此處就要相對應選擇。第三小項是Amplifier Mode(S、Mono Active bi-amp、Mono Passive bi-amp、Bridge、Monaural l 1、Monaural 2。)有關這項稍后說明。第四小項是Gain(+12dB、 -12dB,每階0.5dB)。
第二個調整大項是DisplaySettings,有五種、包括關掉、色彩選擇、GammaScale、亮度等等。第三個調整大項是Shortcuts,有1-6六組可選擇,不過我進去一看,卻只有1、2二組顯示,顯然我可以動的只有二組。所謂Shortcuts就是快捷方式,用家可以把增益、負反饋、顯示屏顯示方式、擴大機模式等各種調整設定好之后,給個編號,就說是快捷方式1與快捷方式2。使用時遇上不同的需求時就可以直接按1或2,不需要每次都逐項設定。
第四個調整大項是Factory Settings,這是原廠默認值,可以不管他。第五個調整大項是Installed Options,這是顯示背板上所使用的模塊,例如我使用的是Analog1與2,這二組就會顯示出來。最后一個大項是Network,也就是連接上網絡線之后,會顯示內部的一些基本數據。嚴格說來,用家需要動到的就是Audio Settings與Display Settings。
A1.5的輸入端子除了XLR與RCA之外,還有300歐姆HF Z端子,以及Pass Through XLR端子。
變身多用途
在Amplifier Mode中,所謂S就是Stereo,這是購買一部A1.5時的基本設定。而Mono Active bi-amp這三個字要分開解釋:Mono就是把A1.5當單聲道后級使用,Active就是接喇叭的外接主動分音器。Bi-amp就是一支喇叭的中高與低音分開驅動。換句話說,當您設定在這項功能時,您的喇叭分音器必須是外接的主動式分音器,而且喇叭是中高、低音二分音器分開銜接擴大機。
Mono Passive bi-amp跟上述一樣,只不過分音器是被動式分音器。在這二種bi-amp用法時,A1.5的增益與反饋量都可以左右聲道單獨調整,用來補償中高與低音的喇叭靈敏度差異。例如您覺得低音量感比較少,可以將推中高音那個聲道的增益調小些,再把整體音量調大。或許您會問,為何不直接把推低音那個聲道的增一加大呢?通常增益越大,噪音就會越明顯,所以不如將另外一路增益調調小,再將前級的音量旋鈕調大一點。Bridge是橋接,理論上輸出功率會變成四倍。Monaural就是切換成單聲道后級,可以設定為1或2。
聽原味
聆聽A1.5的場地在開放式大空間,由于我家現在有好幾部前級,所以聆聽過程中,我也搭配起來聽聽看。會買A1.5的人不太可能搭配別牌前級,應該都是一套CH西裝。所以,最后的定稿還是跳過前級,以WeissDAC 502當數位訊源與前級,直入A1.5驅動Wilson Audio Sasha DAW。這樣的搭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大部分的好聲功勞都會歸于A1.5,因為數字訊源的價格比A1.5便宜太多了。如果反過來,我搭配的前級比A1.5還貴,很多人一定會把好聲功勞歸于前級,這是人之常情。
到底搭配前級對A1.5有沒有好處呢?當然有!跳過前級可以說是吃原味,而搭配前級等于是加入烹調技術與調味,搭配得好,有加分效果;搭配得不好,會糟蹋食材。通常搭配原廠前級不會出錯,而搭配別廠前級可能會有意外的驚喜,也可能會失望。
至于為何要用WilsonAudio Sasha DAW來搭配A1.5?答案很簡單,因為聽起來最好聽。我的AER Momentum與DynamiKKs!Monitor 10.15搭配A1.5之后,的確不如Sasha DAW,在有些地方總是覺得綁手綁腳,有些不足。唯有搭配Sasha DAW之后,A1.5好像大松綁,不僅可以大開大闔,也可以「橫行霸道」。大開大闔就不必解釋了,而所謂「橫行」就是音場寬廣,「霸道」就是占住位置,音場中樂器、人聲的位置清清楚楚、不飄不移,定位與層次非常好。顯然A1.5搭配Wilson Audio Sasha DAW是加分的。
五大強項
首先我要點出A1.5的幾項過人特色,第一是驚人的解析力,尤其是低頻。第二是音場、樂器、人聲等比例的放大,音場開闊,音樂規模感龐大。第三是非常美的音質,又甜又有光澤。第四是很好的實體感、重量感、穩重感。第五是空間感、透明感、樂器尾音表現優異。
先說A1.5的音質表現,那是很純美的聲音,而且無論是人聲或樂器都帶有很適當的甜味與光澤,就好像烤肉醬料中加了蜂蜜,刷在肉上呈現出誘人的香味、甜味與光澤。而不夠好的前級就好像沒加蜂蜜,有焦肉香與油味,少了甜味與光澤。
例如我聽Fujita Piano Trio演奏的德弗札克「Dumky」鋼琴三重奏時,音質的美與音樂的美會讓人掉眼淚,無論是三樣樂器的音質、擦弦質感、觸鍵質感、泛音都豐富無比,那些豐富無比的泛音不僅讓樂器顯得更真實,也讓樂器的音質顯得更美。
音質真美
聽蔡琴「金聲演奏廳」時,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音質之美,無論是蔡琴的嗓音、吉他、弦樂都美極了。到底怎么樣才是音質美?或許有人會這樣問。這是長期經驗下累積起來的經驗判斷,就好像如果您吃過很多種牛肉,就能夠判斷哪種牛肉的肉質美;如果您吃過很多種葡萄,也能判斷哪種葡萄香氣甜美。同樣的,如果您聽過夠多的音響器材,也就能夠分辨其中音質的好壞,這都是您輸入夠多的Data給大腦,大腦儲存起來以后就能拿出來比較,告訴哪種才是音質美。
甚至連聽蘇芮的「心痛的感覺」時,都可以充分感受到A1.5的音質之美。我聽到伴奏的弦樂竟然能夠發出黏滯感,那是很美的弦樂音質,以前雖然也覺得這首歌的弦樂錄得很好,但還沒有這次用A1.5來聽時的那種「好得不象話」。所以只有一個解釋:這張唱片原本的錄音音質就是那么好,只是我們音響迷所用的器材不夠好,把此處這么美的弦樂給劣化了。我不諱言,這張唱片這么美的音質,我還是透過A1.5才第一次聽到。
實體、重量、穩重
再來我要說A1.5的實體感、重量感、穩重感表現,這三樣特質都可以從鋼琴錄音中發現。當我聽鋼琴演奏時,那低音鍵真穩啊!即使很輕的彈低音鍵,發出來的聲音還是可以讓人感受到低音鍵聲音的重量。我這樣說好像很抽象,實際上如果您有彈過鋼琴,就能體會我所說的低音鍵聲音的重量是什么感受。而且,在彈奏者快速彈奏的速度下,每個音粒的實體感都能夠干凈利落的表現出來,琴音完全沒有拖泥帶水,顯然反應速度很快。
例如聽Keith Jerrett那張「Budapest Concert」時,那鋼琴就活生生的出現在我眼前,不僅是每個音粒周圍都被滿滿的泛音包圍,那種低音鍵的穩重感,中音鍵與高音鍵一顆顆的實體感、重量感都非常棒,而且琴音光澤很美,味道很甜。
聽ECM那張Arvo Part 「For Alina」(Alexander Malter彈奏鋼琴)時,竟然跟蘇芮那張的弦樂一樣,同樣也出現帶有黏性的鋼琴音粒。奇怪?難道是ECM的鋼琴錄得特別好嗎?本來ECM的鋼琴錄音的確不錯,但這種帶有黏性的鋼琴音粒我只有在A1.5身上才聽到啊!此外,鋼琴的音質音色、木頭味、甜味、觸鍵質感、泛音無一不美。光聽鋼琴就會讓人感動。
再來,聽ECM Valentin Silvestrov的「BagatellenII」時,很奇怪,鋼琴是很輕的在彈,音量也不大,但鋼琴的聲音就是一顆顆圓滾滾有實體有重量,聽起來竟然也是帶有一點黏性,那一顆顆音粒迸出來,在空氣中是帶有黏性的,這又是很美的鋼琴聲。
推力強
A1.5不僅聽鋼琴低音鍵時覺得特別穩重,A1.5聽流行音樂時,底盤也特別穩重,這種穩重并不是說低頻量感特別多,或特別軟,而是特別扎實,實體感與重量感特別好,其實這也是推力強的展現。尤其在聽流行音樂時,更是有特別的感受,那腳踩大鼓與Bsss塑造出來的噗噗聲就是如此凝聚又扎實,好像推力源源不絕。
例如聽Janis Ian的「Breaking Silence」時,低頻厚度夠,又彈跳,但又不呆滯。她的嗓音清甜又有厚度,吉他也是爽脆又有厚度,完全不會粗礪。聽老虎魚那張「AYA」,低頻豐軟厚實,男聲溫柔,棱角沒那么強,形體比較大,聲音比較軟,也就是說中低頻、低頻量感豐富,很討好。不過這也是老虎魚本身錄音的特色,A1.5所做的就是把這些豐軟厚實的低頻緊緊抓住。
聽江蕙那張「江蕙10個愛人跨世紀對唱」時,腳踩大鼓與Bass合力營造的噗噗聲也是穩重又扎實,低頻顯得特別飽滿。其實不僅低頻,應該說所有的各種樂器與人聲都顯得特別飽滿。
音場開闊
A1.5的音場、樂器、人聲等比例的放大,音場開闊,音樂規模感龐大,這樣的聲音特質聽任何音樂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例如我聽聽AnnBisson那張「Conservations」時,她的嗓音就顯得飽滿又大,大提琴線條大,鋼琴形體大,一切都又大又飽滿,感覺好像在看油畫一般。
A1.5的這種大開大闔的特色會讓人聲或樂器都很健壯,飽滿,而不是細瘦薄弱那型。也因為中氣十足,所以會覺得聲音都帶有實體感與重量感。例如聽林憶蓮所唱的「給等最久的人」,那伴奏的鋼弦吉他就顯得飽滿而有實體感。聽她唱「是情非情」,胡琴、長笛等線條也顯得很飽滿。
聽Dianna Krall「Livein Paris」時,一聽又發現音質特好,透明感特好,聲音特甜,音場特大,整張CD發出有如蜂蜜抹在烤肉上的光澤與香味。Dianna Krall的嗓音龐大清楚,而且喉音細節非常清晰。整體聲音非常清爽,低頻飽滿穩重有重量感。小提琴與鋼琴甜得要死。
A1.5的空間感、透明感、樂器尾音都有優異的表現,聽任何音樂,都會覺得空間感特別好,樂器尾音延長特別好,空氣中可以聽到的細微聲音特別多,聲音很清爽,很清晰,明亮,但不會噪耳,沒有侵略性。
解析力超強
A1.5的解析力超強,從高頻到低頻都是如此。例如聽ECM那張Arvo Part「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時,A1.5所發出的弦樂群迷人之處已經不能用「絲絲縷縷」來形容,而是必須
用8K畫面中烏黑秀發被風吹動的那種感覺,8K的解析力夠高吧?烏黑秀發被風吹動時,那百萬條細細的絲縷飄動的視覺效果如何?當我用A1.5來聽這首曲子時,音樂所呈現的音響效果驅使我腦海中浮現這樣的景象。您要說這是A1.5的什么能力呢?我認為是整體的超強解析力所致。
完全透明
再來聽同張唱片的「Excerpts」,這是電影「第三類接觸」的曲子,我猜一般音響系統如果開大聲聽時,可能會亂成一團、吵成一團,讓人耳朵受不了,而且還有可能誤以為里面很多聲音是用電子合成器去演奏的。可是,A1.5卻把這首曲子完完整整的解析出來,那些細碎的樂器聲音就好像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細碎東西,是那么的浮凸。而內中演奏的各種樂器質感也非常真實,絕對不會讓人誤以為是電子合成器演奏的。更厲害的是整個音場完全透明、樂器層次、定位驚人的好,龐大的總奏時聲音不混亂成一團,當然也不會吵得想要掩耳,反而是會被強烈吸引住,想要去聽音場內有哪些樂器在演奏。這種超強的解析力、層次感,還有超真實的樂器質感真的是太驚喜了。
摘自AudioArt